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

两部委力挺合资自主 言论竟引来舆论围剿

发布日期:2012-09-13 阅读次数:12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先是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天津汽车论坛上声称,“我们对本土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我所理解的自主创新,绝不仅仅是占乘用车19.4%民族自主品牌的创新,已经是中国国土上所有汽车的自主创新。”紧接着,在9月6日的成都全球汽车论坛(微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又表示,“支持合资自主没有问题,如果仅仅担心民族品牌的生存而拒绝合资自主,当初就不该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

两位主管汽车工业的政府官员力挺合资自主,给合资自主“正名”,让业界一片哗然。这也意味着,在是否支持发展合资自主这个相对敏感的问题上,发改委和工信部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而更让业界担心的是,在“正名”之后,合资自主或将与自主品牌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

担心并非多余。在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中,入围的25家车企、412款候选车型中全部为自主品牌,合资自主产品无一在列。对此,苏波表示:“年初发布的公车采购目录,受到很多外国公司的质疑,认为目录中合资车型所占比例过少,事实上我们制定的标准对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只要它们能达到要求,就可以马上进目录。”

两位政府官员的表态,很快引起自主品牌车企的回应。“合资自主品牌短期内肯定会冲击到自主品牌,但是长期则不一定。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内在驱动力并不充分。”北京汽车总经理董海洋认为,目前合资自主品牌普遍都是拿一个外方已经淘汰的平台,拉个皮换个壳儿,但里面一些核心的、关键的零部件等还是保留在十多年前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这与真正搞全新开发、正向开发的自主品牌产品,所使用的资金、人力资源等是不可比较的。合资自主品牌有产品权、品牌权、定价权吗?如果没有,能算自主品牌吗?”

长安汽车(微博)副总裁朱华荣也表示,从去年6月至今,自主品牌已经在增长率上与合资品牌形成剪刀差,差距从10%增长到20%,在单车销售数量方面平均每个车型也有两倍的差距。如果国家在政策上对合资自主品牌放开,双方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虽然中国加入WTO之后应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汽车仍属于民族性较强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所以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讲,国家也应该在民族资本和国际资本之间寻求平衡点,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

在众多反对合资自主的企业老总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广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袁仲荣的表态。作为广汽集团下属的合资公司,广汽本田是国内最早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企业,也被视作发展合资自主的标杆性企业。甚至有观点认为,正是广汽本田的尝试,才让政府部门下定决心发展合资自主品牌。然而,在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袁仲荣却表示:“合资自主让他们自己走,我个人不是太看好,还不如集中精力做自己的这块自主品牌。”

既然不看好发展前景,广汽的合资企业为何还要搞合资自主?是否由于政策原因?袁仲荣反问道:“这个问题还有必要我回答么?”言下之意,一目了然。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建国仍坚持认为,合资自主中外资投了钱,中方也投了钱,双方共同建设品牌,这是企业自身决定的。“合资自主是市场自然而然的产物,大家不要太纠结于这个问题。”

相比袁仲荣的直接,很多企业敢怒不敢言。早在2010年年底,有关部门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新建产能和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新能源和合资自主项目。此后,包括东风本田长安福特一汽大众长安马自达(微博) 等企业纷纷表示,要推出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

可以想见,在短时间内要“应付任务”推出一个全新品牌,能有多少自主创新的成分?一个非常具有反讽意义的现象是,某合资自主品牌的4S店,就将合资自主品牌的车标换成合资的标,如此掩耳盗铃的做法,恰恰就是因为合资自主的身份不清不白。而且,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外已经被淘汰的平台,国内企业还要向外方交付天价的技术转让费,同时将合资自主所得利润的一半分给外方,而我们的官员却坚持称这样的合资自主是自主创新!

诚如自主品牌的老总所言,在合资自主的打压下,目前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节节退败,已经降到4年来的新低,同时,由于价格下滑,利润更是惨不忍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合资自主不仅全面放开,还要加以政策支持和补贴的话,无异于将真正的自主品牌推入虎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说的“未来几年,一大半的自主品牌会遭遇灭顶之灾”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此简单明了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而我们部分政府官员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官员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早已形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