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汽车产品结构更加合理,轿车比重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大汽车集团产销量占87%左右;新产品不断推出,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汽车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汽车企业“走出去”成绩斐然……
然而,发展中问题仍然存在,且形势严峻。汽车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发展遭遇瓶颈、城市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也摆在眼前,亟待解决。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出路何在?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和消费国,自主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如何扮演好“中国角色”?以“十二五”为原点的中国汽车业发展转型之路,是否能成为里程碑式的起点?且听听专家们的见解。
1. 自主品牌已到转折前夜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近十年的发展,自主品牌车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问题仍然存在。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这些瓶颈,眼下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到了转折的前夜。
现在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车企都存在几方面问题。首先是站位不清晰,缺少一个有统筹的品牌,如长城、奇瑞等表现良好的车企,近几年一下弄出来几个品牌,很让大家迷糊;再有,产品特色不清楚,车型亮点模糊,找不到自身车型的特色;还有,企业的盈利点在哪里不清楚,这一点做得远不如家电企业到位。像海尔等家电企业,当年就是喊着维修到家的口号才把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另外,自主品牌车企对出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该将出口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最后,公务车市场没有真正做到落实。
总之,自主品牌要迎来大发展,一定要把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国家相关部门和消费者也要对自主品牌给予足够的信赖和支持。当然,这不是说自主品牌就要依赖政策存活,相反,一个企业要良性发展,对政策的依赖绝对不能太大。正确的做法是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寻找市场机会,提升发展。
2. 车型个性化是趋势但不是主流
不同于多少年前的三厢车才叫车,现在消费者购车个性化趋势越来越强,各大车企也在争相推出自家的特色车型。的确,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个性化车型一定会非常受欢迎,可以说,越新越炫的车型越受关注、越惹眼。但是,个性化并不会成为主流,中规中矩的车型还是会占有大部分市场,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会是这样。
汽车有几种作用,是一种交通工具,是身份的象征,个性的表现,但更多来看还是一种工具。从使用角度讲,中规中矩的车用途更多。而追求个性化车型的,往往是年轻消费者的私家用车,这只占汽车消费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消费需求还是普通车型。因此,我建议各大企业在车型的推出上要谨慎思考,了解主流与非主流,别盲目跟风,在一段时间内追着别人家跑,扎堆推出大量的个性化车型。
我们要知道,一款车型是否热卖不仅取决于其外形是否吸引眼球,更多还要看内在的东西,要有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虽然刚开始大家看着新鲜,瞧着关注的人挺多,但没多久了解之后就冷淡了,只能默默退出。推这样的车型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好口碑,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目前占据国内轿车市场的不外乎是汽车市场的四大巨头: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其中德系进入中国最早,合资企业做得非常好,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技术实力也很强。例如,奥迪在高档车市场具有几乎不可超越的地位,大众计划在中国市场实现300万辆的销量,中国市场是大众去年超越丰田成为世界第二大车企的重要市场。
日系车由于配置齐全,细节做的好,在中国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但丰田的保守让其在国内市场发展过于缓慢,日产仅凭一家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就实现了80万辆的销量,东风日产今年的产销目标定为100万辆,而丰田两家合资公司在去年的总销量才刚不到90万辆,这让丰田急迫要发展中国市场,但丰田的混合动力是有相当优势的。
美系方面,通用要在中国产销达到200万辆,与大众、丰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系现在发展特别快,但大众、通用和丰田现代是很难超越的;以PSA为首的法系车,内部问题很多,虽然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但很难在短时间实现。
4. 公车采购提升自主品牌市场份额
面对自主品牌发展空间正受到合资产品不断下探的挤压,品牌的向上突破已与合资阵营短兵相接。究其原因,国内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强,曾给自主品牌带来的利好政策渐渐退出,造成了自主品牌汽车难以保持高速发展。但我个人认为自主品牌的准备已经很充分,只要国家政策上略微向自主品牌倾斜,都会对自主品牌产生有利的影响。
今年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全部为自主品牌,可以说是对自主品牌最好的支持,并且政策推进效果明显。从2006年首次提出支持自主品牌,2009年又提出政府采购的汽车中不得低于50%。本次自主品牌又进一步全部入选目录,由此预见政府采购公车的政策正逐步强化。
虽然真正的政府公务采购自主用车比例依然不高,但毕竟是给自主品牌留出了部分蛋糕。考虑到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其辐射销量规模应该大很多。
特别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总是很难,此次的公车采购可以说是给自主品牌一个向上机会。目前高端的领导用车很少有国产车型对应,但只要自主品牌先把一般公务用车做好,未来的高级领导用车也必然会逐步占领。
5. 豪华车进入充分竞争阶段
过去这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一线城市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问题。目前一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巨大,产品置换升级存在着潜力,已经具备了消费豪华车、进口车的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城市、资源性城市对于豪华车的需求增大,也拉动了豪华车的快速增长。以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车累计同比增长13.54%,其中销售排行前十中进口豪华车更是占据了八个席位。
实际上,中国车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业瞩目的焦点,并且跨国汽车品牌都想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国产汽车的补充,各汽车厂商都在中国进口车市场上加速完善产品线,争取更大的份额。
除了目前豪华品牌扩大经销商数量,开拓二三线市场不无关系外,豪华品牌产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贴近老百姓也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德系三大豪华品牌,入门级的产品已经让消费者触手可及,并吸引了大批合资品牌中高级车的消费者向豪华品牌转移。
可以说,豪华品牌增长迅猛的势头不会长久,只有市场竞争充分了,豪华车的消费才能回到理性的发展状态,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消费者而言都是有利的。
6. 新能源车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需求持续增长且国际形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其价格长期上涨也是预料中的事实。油价持续上涨必会改变目前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将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节能型转变,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车,使用上成本很低,如比亚迪E6,我开了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充电,不用快充,一个晚上也足够了。续航300公里,一般日常的使用完全够了。在公务车上更适用,有很大的推广发展空间。而且还非常清洁,环保上的效果很好。
但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样品和展品阶段,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方面正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新能源汽车工业配套系统尚待完善。如一种新能源走向市场,市场可行性调查、新能源安全使用测试以及市场配套服务等都需有完整的系统支持,否则不具有操作性,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板”。二是我国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成本高、风险大。三是节能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