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

基于2021—2035年规划的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日期:2021-02-09 阅读次数:119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心,指明了未来十五年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变局前所未有,趋势不可逆转,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应充分把握《规划》要义,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重点做好四方面“坚持”。

0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配套环境日益优化,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世界的5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有效带动了投资、就业和税收增长,正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大量进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凝聚行业共识、坚定发展信心,通过发挥市场化机制和手段,创造稳定的、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潮流,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宏观环境面临新调整

发展新能源汽车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顺畅流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跃升,将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预计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70%,作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有利于大幅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安全、绿色、高效、便捷出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供重要支撑。

技术发展加速演进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以及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进步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未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向纯电动专用底盘一体化、动力系统高效化、整车轻量化、智能网联化、控制系统向集成化、域控制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燃料电池发展出现模块化和系列化趋势。以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金属锂、硫/碳复合电极、空气电极、固态电解质等新材料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电驱总成向一体化集成方向发展,产品集成趋向深度化。高压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等将推动充电技术革新。与此同时,电动化技术叠加智能化、轻量化、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将大幅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演进。

产业生态面临重塑

 汽车能源动力、生产运行、消费使用的全面变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竞合交融发展,电子信息、网络通信、初创企业等加速渗透,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垂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企业之间掀起新一轮的结盟、并购与合并浪潮,通过“强强联合”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步伐,先后研究制定或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进一步压缩传统燃油汽车市场空间和改变未来预期,加快汽车能源动力系统转型步伐。全球主要汽车企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布局转型,制定明确的市场目标和节点计划,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影响,美国、日本等政府声称资助本国制造商生产线搬出中国,世界格局和国际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将影响新能源汽车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更加激烈和复杂。与此同时,全球汽车保有量分布仍然不均,仍有许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空白”状态,以非洲为例,非洲55个国家,其中有53个国家还未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水平很低,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有效开拓新兴国家市场提出新的要求。

02《规划》的深刻意义

凝聚共识,推动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未来,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间融合将成为重要特征,决定了需要形成跨行业协同的发展合力。《规划》将协调推进作为四大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强化部门协同,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把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划》对凝聚行业共识,稳定行业发展信心和预期,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速提档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方向,擘画宏伟蓝图

展望未来十五年,《规划》站在经济发展、跨行业跨领域融合、产业生态演变的高度,深刻阐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要牢牢把握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汽车强国建设。同时,对未来十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和五大保障措施。《规划》首次作为正式的政策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将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彰显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愿景: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中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对于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比例达到20%沿用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现了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明确了中长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支持方式,聚焦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税收优惠、非财税激励等重点政策措施,系统提出与当前新能源汽车政策接续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框架和重点政策设计。政策体系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阶段,积极进行转向和调整,由培育期从差别化、选择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转变,提高了施策精准度。

聚焦创新,明晰发展路径

《规划》明确了各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五大任务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奠定通过公平竞争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资源环境、社会运行的良性循环基调,对产业未来发展提供相对清晰的引导。同时,面向2035年的技术框架进行“三纵三横”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重点部署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充分体现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规划》通过明确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新一代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有效加强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为融合创新指明了方向,有力促进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积极带动新能源、智慧交通、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全面跃升。

03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坚持创新引领,构筑核心竞争力

强化技术创新。认真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国家战略,建立并优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开发流程,结合《规划》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完善整车技术创新链,打造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坚持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加快产品创新。加快研发具备先进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提高驾乘的安全性、舒适性。商用车企业应结合应用场景,前瞻布局具有智能限速、精确到站等功能的客车以及具有编队行驶等ADAS功能的货车。专用汽车企业积极开发智能辅助驾驶及无人驾驶的环卫垃圾车、扫路车、吸污车、道路清障拖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大垃圾运输、路面养护等纯电动专用车辆的研发生产力度。

探索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企业结合国家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契机,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示范。以V2G为基础,统筹建设车用智慧能源服务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逐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智慧路网、智能信息网的三网融合。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注重汽车技术创新、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大力培养实践创新、学科交叉、国际接轨、校企联合的创新实践型卓越汽车人才、跨领域人才。根据不同人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掌握住最核心的人才资源。

坚持资源整合,实现共赢发展

强化协作共赢。企业需建立共赢的大格局,以合作促发展,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各行业机构的研究力量,推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研究成果开放共享,积极参与新型产业生态建设,成为新型产业生态重要节点。加强与国外汽车巨头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和共同研发合作,通过企业跨境并购、参股国外企业等方式实现技术跟进。

实现整零协同共生。整车企业积极制定零部件战略伙伴计划,与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网络协同研发平台,构建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提升核心零部件协同配套能力。

坚持品牌建设,打造行业标杆

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制定质量战略,不断完善质量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对整车及零配件产品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全过程的信息管理与追踪。

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参加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品牌推介活动,加强品牌策划、宣传工作,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生产等形式,购买、引进产品技术平台,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优化布局开发新车型,形成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系统推进智能制造。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智能制造技术升级路线,建立完善的流程和体系,在设计、制造、服务等全环节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加大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平台、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多元化数据库并逐渐实现联通。积极探索构建以用户订单为基础的柔性、混流定制化制造体系。响应国家持续推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相关项目,加快提升智能化水平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坚持安全底线,保障平稳发展

严控生产安全风险,企业应建立并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尤其一些整车企业目前采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混线生产方式,企业自身应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强化运行安全监控,生产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平台作用,建立专职队伍负责监测平台日常工作,通过企业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关键系统运行参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启动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于监控平台故障报警数据进行定期汇总并分析原因。同时,配合各类运营企业、地方政府掌握公共领域车辆运行情况。

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智能化、网联化对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有基本的安全功能需求,还有对车辆功能的特殊需求,包括车辆行驶安全保证、车辆信息交互功能保证以及隐私信息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