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针对汽车行业的扶持政策这只“无形的手”,再度伸向了汽车市场。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环保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目录(第一批)车型”。其中,大多数自主品牌车型均在补贴之列。
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执行的“汽车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俗称节能补贴政策)于去年退市,此番重启节能补贴政策,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发改委等部委帮扶本土自主品牌的救市之举。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扶持仅有刺激市场消费的短期效果。从长期来看,自主品牌“打铁还需自身硬”。
救助重启
这份看似偏向自主品牌的节能补贴目录一经重启,随即掀起较大的波澜,业界普遍认为“有助于自主品牌份额回升”。第一批节能环保汽车推广目录中,160多款车型中,超过六成都是自主品牌,涉及江淮、长安、奇瑞、比亚迪(48.88, -0.16, -0.33%)、吉利等多家自主品牌车企。
“奇瑞瑞虎3、艾瑞泽7等车型均进入了目录,这些车型可获得3000元的现金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价格竞争力。”奇瑞汽车销售公司一位中层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节能补贴政策是在2010年6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财政部共同推出的一项旨在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
根据当时出台的《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显示,财政部将拨付120亿元资金,对发动机排量在1.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车型每辆补贴3000元。
据悉,截至2011年1月,享受补贴的节能车已达到200万辆以上,补贴资金已经用掉一大半。至2011年中,进入补贴政策范围的车型已达300多款,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节能补贴专项补助资金所剩无几。其后,关于节能补贴政策将退出的消息开始甚嚣尘上。至2013年,节能补贴政策已经基本退出。
在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恢复节能补贴的政策是正常,是拉动经济和扶持自主品牌发展的措施之一。除此之外,由于节能补贴设置了一些准入门槛,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自主品牌提升其产品和技术能力。
“国家的补贴政策无疑会对自主品牌提供帮助,毕竟目前自主品牌的主流价格区间依旧在10万元以下,3000元的节能补贴对于消费者的刺激作用依旧较为明显。”比亚迪汽车[微博]销售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同时,节能补贴政策也有助于消费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自主品牌,增加市场对自主品牌的关注度。
自主困境
事实上,尽管节能补贴政策并非仅对自主品牌开放,但业界普遍将其与此前出台的“购置税减免政策”“汽车下乡政策”和“以旧换新政策”等一道誉为政府拉动和扶持自主品牌的“四大扶持政策”。
据中汽协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4.51万辆,同比增长5.6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轿车方面的下滑态势更为明显,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7.79万辆,同比下降21.09%,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
自2013年9月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同比“12连降”。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市场背景下,此番节能补贴政策的重启,无疑也被业界解读为政府“救市”的举措。
与之相反的是,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保持稳定增长。在外资品牌的围攻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地被蚕食。显然,这与2009年末工信部就《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稿征求意见时提出的“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占国内市场的50%”的目标渐行渐远。
由于近几年来,外资品牌逐渐下探,纷纷推出小排量、低价格的车型,也导致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主阵地交叉面更广,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除此之外,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缺失、品牌力不强等“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以至于市场份额同比连续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除了竞争因素,社会各界和消费者缺乏对中国品牌汽车了解,缺乏购买和使用中国品牌汽车的氛围也是重要因素。
苦练内功
“扶持政策对于自主品牌车企的帮助有限,各家车企要想扭转自身现状不能简单的依靠扶持政策。”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张志勇表示,对于众多自主品牌车企而言,要想改变当下的发展颓势仍需苦练内功。
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内主要的自主品牌车企已经纷纷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奇瑞实施回归“一个奇瑞战略”,逐步改变此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路,不惜牺牲销量来提升产品力和技术实力;吉利也在实施与奇瑞类似的品牌缩减战略;比亚迪将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到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城汽车(30.58, -0.31, -1.00%)聚焦SUV细分市场并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长安汽车(13.48, 0.13, 0.97%)业开始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自主品牌车企的转型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做基本的功课——提升技术实力;一种是在车型及营销领域下功夫,开拓更多合资品牌尚未注意到或竞争力还不充分的细分市场。而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的技术实力以及品牌力与合资品牌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
从内部来看,当下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依旧较弱,除各个车企的底子薄、基础差之外,还在于此前资源的分散利用。而从外部来看,外资品牌产品开始向低价位下探,很多老平台产品或合资自主产品价格已下降到5万~6万元,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原来赖以生存的低价市场空间。
在张志勇看来,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将持续存在。而要想改变困境,则需要各家自主品牌车企“苦练内功”,逐步建立其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整套的竞争力体系,才有可能在外资品牌的“围杀”中冲出一条血路。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车企正在走着正确的转型之路,但到目前为止,各自的市场效应仍体现得不明显,后续能否快速扭转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此消彼长”的市场态势,仍将考验自主品牌车企的转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