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畸形市场,虽然无比庞大,但是并不稳固。在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
而目前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极大强化了厂家的地位。在目前4S店主导的销售模式中,厂家是绝对的操控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自由裁量权,获得最大利益。而消费者是则是最弱势的一环,在《汽车品牌管理办法》中,除了开头一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黑字外,就没有一个条文是用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了。
而处于强势厂家和弱势消费者之间的经销商,其实非常尴尬。大多时候和厂家联合起来,一起欺负消费者,但是当竞争激烈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得不向市场和消费者妥协。
但是总体而言,经销商并不满意这种被厂家操控的局面,就像媒体所说“中国的经销商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没有市场。”完全是厂家的附庸。而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经销商这种不安全感就更为强烈。
而目前来讲,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结构上的更替。
10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2005年,全国汽车市场大约五百多万辆,而仅仅一个北京市就销售五十多万辆,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北京汽车销量还是五十多万辆,而全国汽车销量已经急剧增长到了2200万辆,而销量最高的产品是均价只有5万元的五菱宏光。
更为严峻得是,这些城市不仅市场份额下降,而且绝对数量也在下降,因为大城市拥堵严重,空气污染,这些先期进入汽车社会的城市纷纷开始限购。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为代表的大中城市比例急剧下降。
此消彼长,市场多元,渠道下沉,三四线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农村开始占有更大的比例,此前习惯接待达官贵人和城市白领的销售人员,开始接待更多小市民和富裕起来的农民。
而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显然和达官贵人截然不同,达官贵人需要的是几十万的高级座驾,需要豪华气派的服务场所,需要精致的装饰和体贴的服务,他们并不是特别在乎车价贵上几千或者便宜几千块钱。但是农民不一样,他们虽然也不拒绝在宽敞明亮的大厅,有服务人员恭恭敬敬地端来一杯香喷喷的咖啡,但是当这个代价需要付出提高车价几百甚至几千的价格的时候,他们绝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而这时,就面临着一个矛盾,为了维持目前厂家的优势地位,厂家肯定是希望维持目前4S一家独大的地位,形象好,品牌好,既能展现企业形象,还能提高品牌效应,名利双收。
但是经销商肯定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三级乃至四级市场投巨资建设一个4S店,去出售每台只有几万元的汽车,显然不是理性选择,他们更愿意在这些次级市场增加一些条件相对简单,但是渗透性更强的二级经销商。
而在市场环境较好、矛盾不激烈的时候,虽然厂家不喜欢经销商这么干,但是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当市场环境不好,或者厂商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厂家就会痛下杀手。比如前不久,一汽大众刚刚强制清理了北京的一批非授权二级经销商,而通用、大众和丰田,也会像城管清理小贩一样,时不时的来一回扫荡。
问题是,这样扫荡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二级经销商的存在,因为有市场的需求,才会有二级经销商存在的空间,厂家本来应该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改变营销模式,以给消费者提供更为需要的服务。
但是因为政府对于厂家过于偏袒,使得厂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没有主动性去改变。所以我们预计,这种销售模式的矛盾还将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矛盾激化到双方不能互相接受为止。
当然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政府修改一下《汽车品牌管理办法》,将过于偏袒厂家的内容稍微修改一下,将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即便不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至少也可以给消费者一个除了豪华4S之外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经销商同样也是热切地期望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