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

汽车三包考验自主品牌生存能力

发布日期:2013-07-04 阅读次数:767 来源:汽车营销分析

    三个月后(2013年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正式实施。是等到期强制执行还是提前主动实施汽车三包呢?各大厂家显然都各有打算,长安马自达近期成了“第一家率先实施汽车三包的合资车企”,而在去年就开始提前实施汽车三包的自主品牌反而没了声音。


【图片源自网络】

-----------------------------------------------------

    先将10月1日将实施的新汽车三包核心规定介绍如下:

    1、所有汽车的保修期都不能低于3年或6万公里(豪华品牌大部分都不合格),三包有效期不低于2年或5万公里。

    2、退/换车规定:关键零部件在60天或3000km内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严重安全故障两次修理;发动机、变速箱两次更换仍不能正常使用;主要零件因质量问题更换两次。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厂家不执行汽车三包,所有的罚款规定都在3万元以下。(这个罚金很可能会让不少厂家选择接受罚款)

------------------------------------------------------

    对消费者来说,汽车三包的实施这无疑是件大好事情,好多此前无法解决的质量纠纷问题都迎刃而解。而那些还在坚持2年或6万公里保修期限的豪华品牌也将被迫升级保修政策,给准车主带来更多福音。

    相对的,对于汽车厂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坏事”。在新车销售利润不断摊薄的今天,售后服务无疑是各大厂家的利润大头。被迫将保修期延长,质量问题的退车无疑会剥夺更多的利润源。从利益层面来讲,没有哪家汽车厂家会希望汽车三包法案的实行。

    相对而言,合资品牌大部分已经在其他国家接受过类似汽车三包政策的考验。而自主品牌就不一样了,大部分自主品牌依然是靠低价取胜,在质量控制上相对差了很多,本来可以依靠低价来填补质量的窟窿。

    照理来说,自主品牌应该是最害怕汽车三包政策的。但早2012年3月,北京汽车E系列就大打汽车三包政策服务的旗帜,名不见经传的吉奥汽车也打出了“准三包”的大旗。其实当时的自主品牌更多的是因为新车缺乏卖点,而汽车三包正好解燃眉之急,自主品牌并没有多少真心想要提前实施三包政策。因为这些车企的三包政策都没有细化到点,规定模糊,如果不依附国家汽车三包规定根本无法实施。

    说白了,大部分自主品牌在这项政策下是“吃亏”的。政策的制定肯定需要考虑自主品牌的承受能力,那汽车三包是否有需要向自主品牌网开一面呢而?其实那也根本没必要。

国内汽车三包法案基本参照美国的柠檬法,而自主品牌目前的境遇也有点像当时的美国品牌。柠檬法刚刚出台之时,美国本土品牌旗下车型皆大幅度亏损。因为相比日系、德系车,美国本土车型的故障率更高,发生退货事件的概率更大,损失自然也更为惨重。现在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对合资品牌也有不小的差距,跟当时的美国土品牌境遇相似。

    但也正因为亏损的刺激,美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始重点督导本土企业的质量问题,商讨各种解决办法,最终的成果是美国本土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均大幅度提升。我们同样希望自主品牌在这次质量大考中学习美国本土品牌,尽管可能会因为优胜劣汰几家本来就奄奄一息的车企,但如果因此而将一批精品自主品牌锻炼出来,那这个汽车三包政策就真是利国利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