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

公车采购政策利好自主品牌 自主风向标

发布日期:2013-01-05 阅读次数:1053 来源:经济观察报

对于国内“三大”和奇瑞、吉利这样的本土汽车制造商而言,公车采购在政策上向自主品牌倾斜绝对是个利好。在一般公务用车上,2012年新推出的公务车采购目录,已经用清一色的国产品牌替代了合资品牌,但在高端公务用车上,政策仍留了一道口子。

将这道口子补上,将成为公车采购政策彻底“转向”的标志性事件,而业界尤其是本土汽车制造商都同样期待,在红旗等高档自主品牌汽车复产的推动下,公务车采购政策对自主品牌的倾斜,可以从一般公务用车上升到领导干部用车。

显然,对于“上行下效”的官场文化而言,领导干部用车尤其是中央部委的领导用车如果清一色采购自主品牌,无论是对于地方官员还是对于私人消费者而言,将具有终极的“示范效应”。在此之前,奥迪作为官车样本的示范效应,已经被认为是拉动其私人消费市场的关键筹码。

实际上,对于公车采购政策“偏向”本土品牌的呼吁,自1999年公务车政府采购制度落地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政策转变的真正信号却是在2011年。

当年5月,中央办公厅首次对外公布,一般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将推行“双18”标准(即排量在1.8升以下、售价不超过18万元)。

2011年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规定,由上述三部委负责制订和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在申请《目录》的资质方面,《细则》规定,“具备持续的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

由于合资品牌整车企业一般很难达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3%这一比例,此举被认为政府采购在一般公务用车上将合资品牌排除在政策门槛外的“红线”。

2012年3月,《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目录中大批自主品牌汽车上榜,媒体舆论一片叫好。随后,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道,上述目录仅涉及一般公务车采购,而级别更高的领导干部用车并不受相关目录“限制”。这意味着,在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用车市场,合资品牌仍是最大受益者。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仅仅是在一般公务用车方面采购自主品牌,而在更高级官员用车上不做规定,更多官员仍将倾向使用排量更大、价格更高且配置更奢华的合资品牌车型。最终,将形成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在公车采购和使用上层级分明的“两张皮”现象。

毫无疑问,这明显不利于自主品牌产品结构优化,尤其是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市场战略也可能功亏一篑。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公车采购倾斜自主已经迈开第一步,地方政府也从一开始拒绝采购自主品牌到逐步放开禁忌,越来越多地采购自主品牌汽车的风气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倾向采购本地品牌而不是自主品牌“全国一盘棋”。

其中,吉林当地政府对一汽奔腾、上海市政府对上汽荣威(微博)、广东省政府对广汽传祺等,都是当地政府采购当地汽车品牌的典型案例。虽然这样的案例,相对于以往仅采购合资品牌而言也已经算得上是历史的进步,但要真正打破自主品牌在公务用车采购上的藩篱,仍需政策发出更强烈的转变信号。

正因如此,汽车业界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都对红旗早日成为中央和部委领导的高端公务用车翘首以待。虽然直接受益者可能是一汽集团,但如上汽、长安、东风、广汽、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都希望由“红旗”开个好头,从中央到地方形成自上而下的官员带头乘坐自主品牌的良好风气。

2013年,公车采购亟待“另一只靴子”落地,这只靴子能否真正落地,业界都在期待。